精益生产lean的历史起源
精益”这个词,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,它是由“丰田生产体系”、“准时生产体系”等概念演变而来,由亨利.福特和其他一些先驱者创造和发起。精益生产和准时制生产要追溯到伊莱.惠特尼(Eli Whitney)和他的“通用件”。
最初的发展
伊莱.惠特尼(Eli Whitney)是一个著名的轧棉机的发明者,其实他最突出的成就不是轧棉机的发明,而是通用件这个概念的创始。
1799年,他与美国军方签署了一份合同,为其制造了一万只火枪,而每只仅有令人难以置信的13.40美元的低价。
在接下来的100年里,制造商们都在各自发展自己的技术,就在这个时期,我们的工程制图体系发展起来了,现代化的机器工具迅速发展壮大、大规模生产进入世界的关注中心。
因此,当产品在工厂内从一个独立的工序流转到下一个独立的工序时,人们开始关注了:
1. 工序之间发生了什么
2. 在工厂内部,诸多的工序是怎么排布的
3. 工序“链”是怎么作为一个体系来运转的
4. 工人们应该怎样安排
……
由于这些转变,在19世纪90年代末期,工业工程的雏形诞生了。
泰勒(Frederick W. Taylor)开始去关注和观察劳动者以及工作方法,创始了“时间研究”和“标准化工作”。他把这些ideal叫做科学管理。
同时不得不说,泰勒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,他对于科学管理的运用是合理的,但却忽略了行为科学,同时他的观点中对待工厂劳动力的态度也受到了众人非议。
后来,一个叫做弗兰克·吉尔布雷斯(Frank Gilbreth)创始了“动作研究”,并发明了流程图。流程图会让我们更加聚焦所有工作要素之间的联系,以及观察到那些发生的不增值要素。
莉莉安.吉尔布雷斯(Lillian Gilbreth),弗兰克·吉尔布雷斯的妻子。她把劳动者的心理学融入研究中,研究了工人的动机会对他的劳动产出的直接影响。在这个时期,他们带来了丰富的贡献。同时,他们也是最早提出“消除浪费”的人,我们都知道,消除浪费是准时制生产和精益生产的核心原则。
福特制造系统
后来出现了一个亨利.福特(Henry Ford),1910年,福特和他的得力助手查尔斯.索伦森(Charles E. Sorensen)首次提出了“全面制造战略”的观点,他们把生产制造需要的所有要素:人、机器、工具、产品等看做一个系统,并开始思考在一个持续性的制造系统中,这些要素怎样的合理运用和整合。
福特的理念极为成功,使得他迅速变成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之一,甚至可以说,他把整个世界都推上了车轨。直到现在,他也被认为是很多生产管理理念的先驱者。
福特的成功,吸引了很多的制造商开始效仿他,但大多数的效仿者对其中的原理并不理解。很遗憾的是 “福特生产线”经常被运用在根本不适合用的地方。
慢慢的,人们甚至开始怀疑,福特他自己是否懂他做的是什么,他的成功是不是侥幸的?后来,当整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,福特生产系统开始瓦解,然而,我们的福特仍然不愿承认这一点,仍然不愿改变。
举个例子来说,当时的劳动者们,对劳动报酬的渴求及其强烈,这种渴求,甚至可以牺牲尊严和人格来交换,而福特生产系统就是靠这些劳动者们存活的。
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以及劳动者工会的出现,加速了福特生产系统的失败。同时,产品的多样化需求,也很福特生产体系增加了压力。
这个时候的通用汽车,却采用了一种更加实用的方法。他的成功在于,他在保证大规模制造的同时,能够满足生产的多样化和柔性化要求。于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,通用汽车就取代了福特的霸主地位。
丰田生产系统
这些理念和生产方式的崛起,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力。日本人开始研究美国人的生产方法,例如福特生产方式、统计质量控制。
大野耐一(丰田生产系统的创始人之一)
在丰田汽车公司,大野耐一开始把福特生产体系和其他一些技术方法融合在一起,并命名为“丰田生产体系”或“准时制生产体系”。
丰田人开始意识到福特生产体系的致命缺点了,尤其是它对待劳动者的地位问题上。在战后,日本越来越推崇劳动者工会的影响,因此福特生产体系中严苛的、低廉的、不尊重的对待劳动者的态度,在当时的日本已经行不通了。
同样,这在美国也行不通了。但是由于当时的美国人对这些“伟大的初创者”们的尊敬和崇拜,使得这些生产体系尽管有问题,但仍然存在并运转。
丰田人很快有了一个伟大的发现,劳动者能够为组织贡献的,其实远远不只是他们的四肢和肌肉。这个发现源自于当时的“质量圈”运动。石川、戴明、朱兰都对这种质量运动有着突出贡献。它极大推动了“团队发展”和“单元制造”的理念和方式。
新乡重夫(丰田生产方式和工业工程的先驱者之一)
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产品多样化的实现。福特生产方式只能进行唯一一种、且永远无法改变的产品。新乡重夫在大野耐一的建议下,开始研究了设置和换模时间的问题。
把换模时间缩短到几分钟甚至几秒钟,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和连续流生产。它引入了一个“柔性生产”的理念,而这个理念是亨利.福特认为他永远都不需要的。
这些变化都在1949年到1975年之间快速的发生了,并在日本企业间广为传播。当日本企业的生产率和质量都在短时间内闻名于世时,美国人开始赴日,向日本人学习了。
诺曼·博德克(Norman Bodek)回到美国之后,出版了第一本书,向西方世界介绍了日本生产方式。
世界级制造(世界级工厂)
20世纪80年代时,美国的一些制造商,例如通用电气、林肯汽车开始成功并获得知名度。
后来,一些更为先进的制造方式和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世界级制造(WCW)、零库存生产、连续流生产(CFM)等等。
精益生产
沃马克(Womack)一书《改变世界的机器》(《TheMachine That Changes The World》)清晰的讲述了汽车制造的历史,并结合了日本、美国、欧洲关于它的研究和实践。在这本书里,一个新的名词诞生了“精益生产”。
迅速的,精益生产在全球都吸引了人们的视线。它的知识和实践,都被广泛的传播,直到今天。
其实精益生产与我们说的大野耐一、新乡重夫和丰田生产方式并无本质的区别。
这个世界上,并无一本关于精益生产的万能指导手册,每个公司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配置“人、机器、工序、产品、资源”的方式。精益的原则不变,可它的运用方式千变万化。
制造策略,永远都是一个难题,永远都是不确定的。而它就像是一门艺术,一门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完善的艺术。